教育界令人矚目的新星之王
自2000年開始,經濟合作組織每3年舉辦一次15歲學生能力評估測驗“國際學生評量計劃”(PISA),芬蘭青少年連續兩屆在閱讀與科學兩項評比中稱霸。梁文道在他的《開卷八分鐘》節目中,也對芬蘭的教育體系贊不絕口。
美國雜志《經濟學家》更在2007年發文建議,歐洲領導人應暫時放下所有活動,“回芬蘭的學校上課。”
芬蘭另類的教育也吸引了美國和世界各地的考察團蜂擁而至,發現了一系列獨特的教學制度,譬如:
· 芬蘭的孩子7歲以前在日托或家里學習,7歲才開始正式上學, 為OECD國家中入學年齡最大;
· 在十幾歲之前,家庭作業和考試在孩子幾乎沒有。在受教育的前6年,沒有人會對孩子做任何衡量和評估。孩子們只有在16歲時,有一次強制性標準測試。
· 沒有快慢班,所有的孩子,不論聰明與否,都在一起上課。在芬蘭,“好學生”和“差生”的差距世界最小。
· 30%的孩子在他們開始學習的頭9年里受到老師和學校額外的教學幫助。并且一個老師會一直(一至六年級)跟隨一個班級,這樣,老師就有幾年的時間來觀察學生,從而做到因材施教。
· 芬蘭的小學生每天有75分鐘課間休息,而美國平均只有27分鐘。
此外,芬蘭的最大原則是公平。
芬蘭教委會資深顧問Reijo Laukkanen 說:“芬蘭是一個公平社會,而日本和韓國則是高度競爭的社會——如果你不能比鄰居做得更好,父母會花錢讓你上補習班。在芬蘭,比你的鄰居表現出色顯得不是很重要,每個人都達到平均水平,當然這個平均水平相當高。”這一原則導致芬蘭在教育方面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。從近年PISA科學素養方面的測試結果看,在最優組別,他們的學生50%得分高于平均水平;在最差組別,80%的芬蘭學生得分高于OECD的平均分;MacIsaac說:“從整體上看,提高底線水平獲得了深遠的效果。”
另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芬蘭秘密武器是:師資力量的高水準。
OECD的Schleicher說:“是教學的質量引導芬蘭教育的成功。在美國,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工業模式,教師只是一種用來傳輸預制品的工具。而在芬蘭,教師本身就是標準。”
還有一個重要特點,學生可以自由地專注于自己的學習。
芬蘭的教育環境相對平穩,學生可以專注于各自的功課。他們每天可以在學校領取一份免費熱餐,醫療衛生則由芬蘭全國衛生體系提供。學生只在十二年級時進行一次高中畢業考試,此外再無額外測試。所以對學生和老師來說,他們可以更加自由地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學習,而不必花費時間去準備考試。
而在中國則截然不同,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有寫不完的作業,上不完的輔導課。不如這個冬天,讓孩子和我一起去芬蘭入駐當地教育游學營地,深入了解當地人文文化和教育模式吧!
文章來源于網絡
